滨水景观设计的现状及生态理念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人喜水的天性,不论是居住区、广场还是公园,滨水景观的建设随处可见。但在滨水景观的建造中大多未考虑水资源的生态环保,对自然河流、湖泊的人工改造和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及无节制排放污水,致使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硬的人为景观,水资源的污染、短缺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受到有关专家的关注。
1 滨水景观设计现状
景观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纵观现今的滨水景观设计,大多缺乏生态意识及河流、湖泊生境意识:河流、湖泊被裁弯取直、拦截隔断,“渠化”现象严重;阻流、吸收污染物
的水体屏障———湿地几乎消失,水系消落带的生境恢复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小规模水景和人工独立小水景不能满足生物岛屿生境;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破坏,水系生态失衡,水质污染严重,曾经清澈美丽的河流、湖泊变得乌黑发臭。对水系采取的一系列“改造”使水土流失、水渗透情形越来越严重,加之对于地域性特征考虑甚微,几乎没有考虑公众参与的社会性,长此以往,滨水景观设计将会千篇一律,其生态调节功能、可观赏功能、可亲近功能将被弱化。
2 滨水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
滨水景观是通过观其形———自然形态及流动特征,察其色———水系挟沙而形成的自然色泽,嗅其味———河水的清新和泥土的芳香,来宣泄情感、抒发情怀的。因此,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生态设计理念在滨水景观设计中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通过控制景观建设对水系生境的破坏,尽量连通城市水系,形成水系整体生境,利用大环境来调节小区域,促成小规模水系在整体生境中形成相对的岛屿生境,使整个水系生态环境达到平衡。梳理河流、湖泊的形态,还其自然、弯曲的水流,增大水与土地的接触面,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形态,保留、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减少硬化堤防,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采用植树、植草、石笼、块石等各种方式护堤,为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育等活动创造条件。采用截污、治污的方法,控制、截断水系污染源,并利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措施对水系水量进行补充,使水系流动起来。调整水生植物的物种,引进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等。